自研对组装,模式,担当还是迫不得已?看华为和小米各自给的答案

作者: 日期:2020-03-08 20:42:07

开年以来,随着小米和华为论战升级,关于所谓的自研和组装之争也越来越烈。究竟什么是自研,什么是组装,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搞清楚。

自研之路非常坎坷

国内的自研标杆非华为莫属。以华为海思为例,一开始任总就定调:"暂时没有用,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。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,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,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。我们公司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,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,让别人卡住,最后死掉。"这就是备胎计划。

三年的周期设计一款芯片,就代表了超密度的工作节奏。以麒麟980为例,2015年立项,历经了超过36个月的研发,2016年完成定制特殊基础单元构建高可靠性IP论证,进入SoC工程化验证已是2017年,早期芯片验证、所剩无多的量产周期、非常严苛的是错机会。

在经过2个大版本的迭代,5000多个工程验证开发板,最终麒麟980实现了量产。麒麟980在指甲盖大小的尺寸上塞进69亿个晶体管,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提升,相较上一代处理器在表现上提升75%,在能效上提升58%。为了7nm制程的研发,华为投资远远超过了当初的预算!

我们现在看到,华为的芯片越来越稳定,质量越来越好,华为在芯片上确实成功了。

但自研有更多的失败者。比如小米。

2017年,小米首次推出了旗下首款自研芯片澎湃s1,但是推出的这款芯片在手机小米5c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出色,也没有引起市场的剧烈反应,往后的2018年,2019年,虽然每年都会有小米第二代芯片的消息,但始终没有面世,虽然澎湃还没有完全终止,但前景确实不看好。

自研和组装不矛盾,创新才是王道

有时候,造不如买,首先不是全部否定,而是说特定的情况下,放弃一些难以追上的,把更多的资源放在可以更重要更有希望的地方,华为当初手机也是这么过来的。现代制造业是需要规模化的市场的,在市场规模小的时候,适合于采取买和租的策略,这个时候你自己建立制造体系成本太高,而且弄出来,产业也无法自持发展,制造业发展的困难在于,里面技术的成熟和稳定也需要时间,也不是你想要立马就能来的。别人有先发优势。就拿芯片来说,第一个做芯片,因为没有任何竞争对手,所以做出来就赚钱,赚了钱股东分完红,剩余的钱继续投资开发,又出新产品了,又赚大钱了,从而开始良性循环!但是作为后来者呢?创新并不等于什么都需要自研,一个公司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干了。华为和索尼,徕卡的合作就成了手机影像领域的典范。小米通过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和工业设计,微创新能力,打造了一系列价美物廉的电子产品,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切实的好处。

无论怎样,两家公司都在各自赛道上做出了难以置信的成绩,华为有目共睹,小米成为了世界五百强最快的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