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声这门民间曲艺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,师徒传承也延续到第九代相声艺人,整个相声行业林林总总数千人。历代相声艺人中总不乏在艺术上有着高光表现的才俊翘楚,捧逗皆是如此。从德字辈的万人迷到寿字辈的张寿臣、马三立再到宝字辈的侯宝林、常宝堃,都可谓相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捧哏艺人同样高人辈出,能堪称“大量活”美誉的不下三十余人。不过在同行和观众眼中还有两位卓尔不群的捧哏巨擘,且再无第三位可与之比肩。百余年相声发展史上仅诞生了这一对耀眼夺目的“双子星”,他们就是赵佩茹和朱相臣。
有意思的是两位捧哏巨匠都与相声宗师张寿臣有关,“小灵童”赵佩茹是寿爷的义子干儿,而朱相臣则是寿爷亲传弟子。名师出高徒的确是在理的,可历代相声名家辈出,为何仅有他们二人卓尔不群?赵佩茹、朱相臣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“一热一冷、一动一静、一张一弛”。
赵佩茹从小跟着父亲赵希贤撂地变戏法,后拜焦少海为师正式学相声。他对相声的悟性和表演时的灵性在同龄人中是鲜有的。即便历史上没出现过小蘑菇、赵佩茹这对火档,也不会埋没了他的天分和才华。赵佩茹捧逗两门在整个相声界都是公认的首屈一指,正所谓单双不挡,捧逗俱佳。单从捧哏来看,马三爷的评价是,“佩茹好比如来佛的掌心,任凭你逗哏的怎么像孙悟空一样折腾,都跑不出去。”在表演中他把捧哏演员“掌”和“量”的作用诠释的淋漓尽致。捧得准、踹得准、刨得狠、托得稳。给逗哏搭档留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,不管使什么现挂,作为捧哏的赵佩茹都能接得住,翻包袱的时机更是恰如其分。纵观中国相声界,如果说只有一位捧哏演员在台上的气场能跟逗哏旗鼓相当的,那不用问这人一定就是赵佩茹!
能被称之为“大量活”的相声艺人必定具备能给不同搭档捧哏的能力,且根据逗哏表演风格的不同,展现出风格迥异的捧哏特点。当初给小蘑菇量活时,常宝堃素来以表演热情火爆见长,而赵佩茹则多以老成持重的姿态和口风给他量,因为对口相声是两个人配合,需要热与冷的平衡。倘若捧哏表现出反客为主的强势,逗哏的也撒开了使,这相声让观众听得就闹了。解放后跟马三立合作时,赵佩茹谙熟马氏相声包袱回味悠长的特点,在表演过程中将“顶、刨、撞、盖”的技巧运用到极致,其目的还是在于衬托强化马三爷抖出的包袱。
而朱相臣先生同样拥有千人千面的捧哏风格。细心的观众不难发言,朱先生给郭荣起捧哏跟给晚辈苏文茂捧哏的口风上有着明显差异。给郭荣起捧哏时,朱相臣往往是虚怀若谷,冷眼旁观。不过给苏文茂捧哏再用这样的路数就不合时宜了,此时朱先生的冷表现在话锋犀利。以这样的口风翻包袱也使得苏文茂的文哏“文而不温”。
朱相臣的台风一贯沉稳大气,往台上一站就是有胸襟、有气度的正派之人。他捧哏几乎看不到一惊一乍、急赤白脸的时候,只用寥寥几个字,所表达的意思和应有的语气、表情都禁琢磨、有回味。比如苏朱版的《论捧逗》虽然很少被观众提起,但不得不说,朱相臣捧这块活的水平要比马志存高明得多。在对捧哏情绪尺寸的拿捏,以及随着节目推进捧哏语气态度的变化处理上都细腻得当。
很多观众习惯于将相声演员的表演水平做横向对比,而这样的对比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。但演员的水平又的确能分出三六九等。对于赵佩茹 、朱相臣二位的捧哏技艺而言,把他们跟谁做对比,被比较的对象毫无疑问只能甘拜下风。